平台建设
利用实践基地开展各类创新训练活动、学科知识竞赛等,为学生提供一个平等、展示自我、锻炼自我、提高自我的创新创业训练机会。
(一)实施学生主体、成果导向的“优质课堂”
通过先进的移动互联网技术,使用移动教学平台,结合模块化、项目化和参与式教学设计,在PBL项目式教学法下强化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形成模块递阶式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出将课堂教学、实践实训、竞赛路演融为一体且简单、高效的“互联网+”创新创业基础“课堂”。
(二)开发创新类“精品课程”
发挥创新创业指导中心以及各二级学院的专业优势,鼓励教师教学团队围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等新技术、新进展精准发力,联合第三方资源,建设开放共享的课程标准,逐步建立起“精品课程”随行业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更新的机制,持续推进“精品课程”在课堂教学、职业培训、国际教育中的使用。
(三)打造“种子教师”创新团队
面向创新创业项目指导教师、辅导员,从专创融合教育理念、引导式教学方法、创业教学实践、教学案例成果研究等方面开展专创融合课程开发指导工作,帮助教师认识未来社会发展趋势,转变自我教学角色,优化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促进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协作式、小班化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跨学科、跨专业的项目式学习。
(四)实施“项目培育计划”
搭建创新创业项目实战训练平台
坚持“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改革,开设创新创业实战实验室。实现分层分阶段打磨辅导项目的目标,以深入推动融教育、培训、实践、指导为一体的双创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形成“学生、项目、团队”三大主体的闭环服务体系。
举办创新创业“三级”实战训练营
为学生提供“项目实战种子营”“项目实战成长营”“项目实战加速营”三级训练营服务,支持教师精细化辅导,不断提升项目团队的市场洞察能力、资料搜集能力,发掘项目优势,助推项目质量整体提升。
项目培育
  • 1

    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孵化基地创新创业工作的信息化、数据化、移动化,积极融合全媒体工具,贴近互联网发展方向,布局创新创业工作未来式。通过整体规划和运营,对基地处于初创期、孵化期、成长期、加速期的入孵项目提供从入孵申请、审核、孵化评估到毕业/淘汰等全生命周期动态管理服务,支持通过发布阶段审核、评估结果管理等方式记录项目指标数据和历史评估数据,挖掘数据隐性价值点,描绘项目成长曲线,实现孵化项目全过程的可视化建设,打造涵盖创新创业团队和企业的一体化创业孵化链条,形成人才、信息互通的良性循环发展创业生态。


  • 2

    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成线上、线下、线上+线下的双创赛事全流程管理模式。支持自定义赛事模版及评分标准、远程抽签、手机报名、短信一键通知、竞赛项目报告等模块,实现无纸化资料查看、智慧评审、大屏展示等赛前、赛中、赛后的组织管理与服务,为提供个性化、交互式的赛事活动做出有力支撑。

  • 3

    通过数据服务为教研教改提供依据,支持学校大创计划项目创新创业流程数字化管理以及各级各类双创实践参与情况管理,涉及项目等级配置、经费拨付管理、专家远程评审等模块,同时于APP端为广大师生提供项目申报、中期检查、结题申请、项目变更、专家辅导、信息对接等全生命周期在线服务,为创新创业项目储备和成果输出提供有力保障。